器械為何會生鏽呢?
我要購買
我要兌換
產品說明
手術器械生鏽是長期以來困擾診所/醫院普遍性的問題,手術器械絶大部分由金屬材料做成,以鋼鐵材料居多,且多為不鏽鋼,醫療器械為保持其高硬度及鋒利度,多採用僅含13%Cr的不鏽鋼作為材料,但卻相對容易生鏽。
金屬器械對滅菌因子的適應性比較廣,它們耐高溫、耐高壓、耐輻射,但多數不耐腐蝕。器械生鏽不僅會給醫院/診所造成損失,而且黏有鏽跡的器械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造成滅菌失敗,可能引起醫源性感染。因此。在整個清洗、消毒及滅菌過程中要格外注意器械的物理性能,採用最佳的清洗消毒流程,減少器械損耗。
1. 以下為手術器械生鏽可能的原因:
1 .1 氯化物的作用
氯化物可引起金屬點狀鏽蝕和應力裂紋。氯化物來源很多:
(1)目前臨床仍常規使用含氯消毒劑浸泡器械;
(2)飲用水中含有天然氯;
(3)蒸汽滅菌用水及最後清洗用水因處理不合格使水中氯離子超標;
(4)手術中使用生理鹽水紗布擦拭器械;
(5)接觸器械的血液中含氯化鈉,它對所有的不鏽鋼都具有侵蝕性,且乾涸的有機污染物對器械造成的傷害更大,因為這些鹽類沒有了液體阻隔。直接與不鏽鋼接觸,加重了對不鏽鋼的損害。
1.2 酸的作用
清洗劑、除鏽劑、消毒劑對器械有不同程度的酸性腐蝕:
(1)酸性清潔劑ph<7,最適合無機污物的去除,如尿垢或硬水垢:鹼性清潔劑ph>7,最適合有機污物的去除,如血、脂肪、大便等;酸性清潔劑易腐蝕器械,對於精細的不鏽鋼外科器械一般建議使用弱鹼性的清潔劑,ph值一般在7~10範圍內。
(2)有鏽跡的器械應除鏽:除鏽劑為酸性,使用過程中易腐蝕器械,因此若在生鏽器械的局部進行涂擦是可達到除鏽效果的,不建議採用除鏽劑浸泡,以免加重器械損壞。經除鏽處理效果不滿意的,建議報廢。
(3)含氯消毒劑、二氧化氯等酸性消毒劑對金屬器械有不同程度的腐蝕性。
1.3 水的作用
在清洗消毒過程中,水起到很多作用:
(1)作為清洗劑、消毒劑及除鏽劑的溶劑。
(2)用於蒸汽滅菌器。
(3)用於預洗、沖洗及最終沖洗。水的性質也是影響器械腐蝕的因子,水的品量越好,最後沖洗的器械生物負載量越低,色斑、水垢形成的機率也越小。純水中的氯含量過高或沖洗不乾淨都會腐蝕器械。
(4)器械上殘留的水膜會吸收空氣中的有害化學物,如常見的氯化物,吸收後立刻形成化學電解液,使氧化膜保護層被破壞,失去保護的鋼材裸露於空氣中,引起器械腐蝕。
1.4 環境因素
大氣溫度與濕度兩者關聯影響金屬鏽蝕。大氣中的水蒸氣含量隨氣溫升高而增大,氣溫高促使鏽蝕加劇,尤其在潮濕環境中,氣溫越高,鏽蝕速度越快。在相對濕度低時,溫度對鏽蝕的影響還不太明顯,但當高於臨界濕度時,隨着氣溫的升高,鏽蝕量急劇增大。鋼鐵的臨界濕度約為75%,當大氣濕度高於臨界濕度後,金屬表面便出現水膜和水珠。
另外,如果大氣與金屬間有溫差。則在溫度低的金屬表面形成冷凝水,也會導致生鏽。大氣中的氧對金屬鏽蝕最為常見,而且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及空氣中的污染顆粒,如煙霧、酸、鹼、鹽等也是腐蝕因素,而氯化物則被認為是腐蝕金屬的主要因素。
1.5 機械作用
帶關節手術器械咬合處磨損多,器械的關節處一定是最容易生鏽的地方,而且不鏽鋼等級越低,表面處理質量越差,氧化膜保護層就越脆弱,器械就越快生鏽。清洗工具選用不當也會損傷器械表面的保護層。
2. 管理措施
2.1 正確的操作流程消毒步驟:
超音波清洗→沸水清洗→乾燥→上防鏽潤滑油→高溫高壓
注意事項:
禁用含次氯酸鈉消毒液
不能和已經生鏽的器械放在一起,避免交叉感染
2.2 保濕處理
手術下台後,器械應及時清洗,因為間隔時間越長,器械被腐蝕就越嚴重,處理的成本也越多。如果不能立即清洗,要進行保濕處理,用多酶洗液進行保濕處理效果最佳,因多酶清洗液可有效高速地分解人體的各種有機物,其用於器械的保濕處理,可迅速分解器械上的血液、組織等有機物,從而有效縮短器械的處理時間,進一步提高器械的使用效率、降低器械的腐蝕率。
2.3 正確使用清洗劑、潤滑劑、消毒劑、除鏽劑
(1)酵素清洗液及潤滑液應每次更換。
(2)選擇中性或鹼性清潔劑。
(3)嚴格按照生產廠商的要求選擇清洗劑、消毒劑、除鏽劑的濃度、溫度及浸泡時間。若長時間使用同一溶液,溶液揮發後濃度升高容易產生鏽蝕,也會因污染而使消毒效果減弱。手工清洗水溫宜為15~30℃,超音波及清洗消毒器水溫應≤45 ℃。
(4)非感染患者使用後的手術器械應選用加酵素洗滌劑浸泡擦洗或選用洗淨消毒裝置或超音清洗機清洗去污,感染症患者使用的器械採用消毒劑浸泡(須加防鏽劑),避免消毒液長時間浸泡腐蝕器械。
2.4 器械分類
清洗前將生鏽的器械挑出單獨清洗,因生鏽的器械在水中分解為鐵離子,鐵離子接觸到光潔的器械表面產生鏽蝕,去污處理完畢的器械,應專人負責檢查。
2.5 減少機械磨損
無論是人工清洗還是機械清洗都應避免器械過度受到機械磨損,避免用硬毛刷、鋼絲球擦洗器械,破壞器械表面的保護膜。
2.6 保持器械乾燥
潮濕的器械因帶有水分影響滅菌因子的穿透,造成滅菌失敗,應選用乾燥設備對器械進行乾燥處理。經過乾燥程序後應為器械上油,隔絶乾燥的器械表面與空氣及其他有害的化學物質,從而起到保護器械的作用。
2.7 定期監測水質
注意滅菌蒸器用水及最後沖洗純化水的品質,定期監測壓力蒸汽滅菌器的用水的品質。沖洗、洗滌、清洗時應使用軟水,最後沖洗、消毒時應使用純水(蒸餾水)。
2.8 器械存放
器械存放環境不佳也是造成鏽蝕的原因之一,儀器應在乾燥無塵的環境中存放,避免器械與氣溫溫差太大,以免器械上出現冷凝液。器械包應規則放置,避免疊放,並分類存放,不能同化學藥品放在一起。
金屬器械對滅菌因子的適應性比較廣,它們耐高溫、耐高壓、耐輻射,但多數不耐腐蝕。器械生鏽不僅會給醫院/診所造成損失,而且黏有鏽跡的器械表面容易形成生物膜。造成滅菌失敗,可能引起醫源性感染。因此。在整個清洗、消毒及滅菌過程中要格外注意器械的物理性能,採用最佳的清洗消毒流程,減少器械損耗。
1. 以下為手術器械生鏽可能的原因:
1 .1 氯化物的作用
氯化物可引起金屬點狀鏽蝕和應力裂紋。氯化物來源很多:
(1)目前臨床仍常規使用含氯消毒劑浸泡器械;
(2)飲用水中含有天然氯;
(3)蒸汽滅菌用水及最後清洗用水因處理不合格使水中氯離子超標;
(4)手術中使用生理鹽水紗布擦拭器械;
(5)接觸器械的血液中含氯化鈉,它對所有的不鏽鋼都具有侵蝕性,且乾涸的有機污染物對器械造成的傷害更大,因為這些鹽類沒有了液體阻隔。直接與不鏽鋼接觸,加重了對不鏽鋼的損害。
1.2 酸的作用
清洗劑、除鏽劑、消毒劑對器械有不同程度的酸性腐蝕:
(1)酸性清潔劑ph<7,最適合無機污物的去除,如尿垢或硬水垢:鹼性清潔劑ph>7,最適合有機污物的去除,如血、脂肪、大便等;酸性清潔劑易腐蝕器械,對於精細的不鏽鋼外科器械一般建議使用弱鹼性的清潔劑,ph值一般在7~10範圍內。
(2)有鏽跡的器械應除鏽:除鏽劑為酸性,使用過程中易腐蝕器械,因此若在生鏽器械的局部進行涂擦是可達到除鏽效果的,不建議採用除鏽劑浸泡,以免加重器械損壞。經除鏽處理效果不滿意的,建議報廢。
(3)含氯消毒劑、二氧化氯等酸性消毒劑對金屬器械有不同程度的腐蝕性。
1.3 水的作用
在清洗消毒過程中,水起到很多作用:
(1)作為清洗劑、消毒劑及除鏽劑的溶劑。
(2)用於蒸汽滅菌器。
(3)用於預洗、沖洗及最終沖洗。水的性質也是影響器械腐蝕的因子,水的品量越好,最後沖洗的器械生物負載量越低,色斑、水垢形成的機率也越小。純水中的氯含量過高或沖洗不乾淨都會腐蝕器械。
(4)器械上殘留的水膜會吸收空氣中的有害化學物,如常見的氯化物,吸收後立刻形成化學電解液,使氧化膜保護層被破壞,失去保護的鋼材裸露於空氣中,引起器械腐蝕。
1.4 環境因素
大氣溫度與濕度兩者關聯影響金屬鏽蝕。大氣中的水蒸氣含量隨氣溫升高而增大,氣溫高促使鏽蝕加劇,尤其在潮濕環境中,氣溫越高,鏽蝕速度越快。在相對濕度低時,溫度對鏽蝕的影響還不太明顯,但當高於臨界濕度時,隨着氣溫的升高,鏽蝕量急劇增大。鋼鐵的臨界濕度約為75%,當大氣濕度高於臨界濕度後,金屬表面便出現水膜和水珠。
另外,如果大氣與金屬間有溫差。則在溫度低的金屬表面形成冷凝水,也會導致生鏽。大氣中的氧對金屬鏽蝕最為常見,而且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大氣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及空氣中的污染顆粒,如煙霧、酸、鹼、鹽等也是腐蝕因素,而氯化物則被認為是腐蝕金屬的主要因素。
1.5 機械作用
帶關節手術器械咬合處磨損多,器械的關節處一定是最容易生鏽的地方,而且不鏽鋼等級越低,表面處理質量越差,氧化膜保護層就越脆弱,器械就越快生鏽。清洗工具選用不當也會損傷器械表面的保護層。
2. 管理措施
2.1 正確的操作流程消毒步驟:
超音波清洗→沸水清洗→乾燥→上防鏽潤滑油→高溫高壓
注意事項:
禁用含次氯酸鈉消毒液
不能和已經生鏽的器械放在一起,避免交叉感染
2.2 保濕處理
手術下台後,器械應及時清洗,因為間隔時間越長,器械被腐蝕就越嚴重,處理的成本也越多。如果不能立即清洗,要進行保濕處理,用多酶洗液進行保濕處理效果最佳,因多酶清洗液可有效高速地分解人體的各種有機物,其用於器械的保濕處理,可迅速分解器械上的血液、組織等有機物,從而有效縮短器械的處理時間,進一步提高器械的使用效率、降低器械的腐蝕率。
2.3 正確使用清洗劑、潤滑劑、消毒劑、除鏽劑
(1)酵素清洗液及潤滑液應每次更換。
(2)選擇中性或鹼性清潔劑。
(3)嚴格按照生產廠商的要求選擇清洗劑、消毒劑、除鏽劑的濃度、溫度及浸泡時間。若長時間使用同一溶液,溶液揮發後濃度升高容易產生鏽蝕,也會因污染而使消毒效果減弱。手工清洗水溫宜為15~30℃,超音波及清洗消毒器水溫應≤45 ℃。
(4)非感染患者使用後的手術器械應選用加酵素洗滌劑浸泡擦洗或選用洗淨消毒裝置或超音清洗機清洗去污,感染症患者使用的器械採用消毒劑浸泡(須加防鏽劑),避免消毒液長時間浸泡腐蝕器械。
2.4 器械分類
清洗前將生鏽的器械挑出單獨清洗,因生鏽的器械在水中分解為鐵離子,鐵離子接觸到光潔的器械表面產生鏽蝕,去污處理完畢的器械,應專人負責檢查。
2.5 減少機械磨損
無論是人工清洗還是機械清洗都應避免器械過度受到機械磨損,避免用硬毛刷、鋼絲球擦洗器械,破壞器械表面的保護膜。
2.6 保持器械乾燥
潮濕的器械因帶有水分影響滅菌因子的穿透,造成滅菌失敗,應選用乾燥設備對器械進行乾燥處理。經過乾燥程序後應為器械上油,隔絶乾燥的器械表面與空氣及其他有害的化學物質,從而起到保護器械的作用。
2.7 定期監測水質
注意滅菌蒸器用水及最後沖洗純化水的品質,定期監測壓力蒸汽滅菌器的用水的品質。沖洗、洗滌、清洗時應使用軟水,最後沖洗、消毒時應使用純水(蒸餾水)。
2.8 器械存放
器械存放環境不佳也是造成鏽蝕的原因之一,儀器應在乾燥無塵的環境中存放,避免器械與氣溫溫差太大,以免器械上出現冷凝液。器械包應規則放置,避免疊放,並分類存放,不能同化學藥品放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