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析兩大消毒劑成分及其對病毒的殺滅效果
1. Dictyldimethylammonium chloride
類別:季銨鹽(陽離子表面活性劑)
- 作用:具廣效抑菌/抗病毒/抗真菌活性,可破壞病毒外膜;對包膜病毒(如冠狀病毒、流感)尤佳。
- 適用範圍:清潔劑配方、醫療環境表面消毒等。
- 參考:McDonnell & Russell (1999), Clin Microbiol Rev 12(1):147–179.
2. Polymeric biguanide hydrochloride
類別:聚胍類殺菌劑
- 作用:破壞細胞膜/病毒外殼,對多數細菌與部分病毒有效。
- 適用範圍:水處理、傷口清潔、器械/表面消毒等。
- 病毒效果:對非包膜病毒較弱;對包膜病毒表現良好。
- 參考:Fraise et al. (2008),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Disinfection...
綜合判斷
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銨(常見縮寫 DDAC)與聚合大胍鹽酸鹽對包膜病毒普遍有效;實際表現仍受「配方濃度、污物負荷、接觸時間、溫度/濕度」影響,建議依原廠指示操作並搭配濃度監測。
包膜病毒(enveloped viruses):外層為脂質雙層膜並嵌有糖蛋白,利於附著/入侵,但對酒精、季銨鹽、含氯氧化劑與乾燥/熱較敏感。
包膜病毒的特徵
- 包膜結構:脂質雙層,對溶脂性物質敏感;糖蛋白協助附著/入侵。
- 易感性:較不耐熱/乾燥/化學劑。
- 感染機制:包膜糖蛋白與宿主受體結合後進入細胞。
常見包膜病毒
- 冠狀病毒(SARS-CoV-2 等)
- 流感病毒
- 狂犬病毒
- 疱疹病毒(HSV、VZV)
- HIV
非包膜病毒 vs 包膜病毒
- 非包膜病毒:僅蛋白外殼,環境耐受性強(如諾如、腸病毒)。
- 包膜病毒:具脂質外膜,較脆弱但較易融合感染宿主。
延伸閱讀